昨晚在BBC看了一部很沈重的紀錄片,根據英國的研究統計調查:50以下男性的最高死因----不是車禍、不是意外⋯居然是自殺!在台灣男人自殺的比例也是女人的兩倍,原因在於他們都不說,等到親朋好友知道出事的時候,已經太遲了。
節目主持人是一位心理學博士,他說年輕時自己從未想過會跟自殺沾上邊,直到經過歲月的洗禮也遇到感情的破裂,有一個住在千里遠的兒子,內心對他充滿了罪惡感⋯才發現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中的某些低潮期,走過類似的經歷。
雖然時代已經進步許多,但是男性遇到困難還是傾向不說,總覺得“自己應該有能力解決”。尤其要男人表達情緒、分享內心話⋯不僅過去沒被這樣教導(連哭都不被允許),甚至害怕被認為是軟弱沒用的。他們只會默默把自己封閉起來,或是沈浸到酒精毒癮中去麻痺痛苦。女人可能天性就比較會找人說,生活周遭也有不少可以談論心事的姊妹淘。男人們會真正傾吐心事的對象卻通常只有伴侶,因此當關係又出狀況的時候,就變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節目裡探討了幾個主要會讓人想要踏上絕路的原因:有些是因為成長在充滿創傷、問題百出的家庭。如果父母已有吸毒、家暴、酗酒等狀況,孩子因而發展出精神疾病(例如精神失常、躁鬱症等),那日後自殺率當然比較高;但也有很多正常人沒有這些背景,而是在遭逢一連串失業/失志、經濟壓力、分手離婚⋯等危機下,因為一時的絕望而想不開。尤其大多數的男性非常仰賴工作賺錢帶來的成就感與自我價值,為了維護形象面子,總是裝作沒事、充滿自信、一副我搞得定的模樣,但私底下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,所以身邊的人根本無法及時伸出援手;還有一種,也是現在社會越來越普遍的:有長期的憂鬱症或慢性病痛,整個人越來越低迷,覺得自己造成家人的負擔,所以寧願選擇結束生命。
看了節目讓我想起最近一位中年男性的個案,抗憂鬱症的藥吃了好幾十年而且越吃越重,吃到整個人都變得昏昏沈沈的,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想出門、不想改變、不想與人有互動⋯可能身心交互影響吧,又漸漸發展出不知名的神經痛與關節炎,結果要吃上更多的藥。有很多統計研究指出,長期憂鬱的人發展出痛症的比例也比較高,心情不好會讓痛的感覺加劇,變成惡性循環,慢性病痛又讓心情變得更不好,就這樣慢慢累積到覺得“實在撐不下去了”、“這樣活著有什麼意思”的臨界點。
面對這樣的狀況,我們通常會鼓勵個案從一小步開始做起----絕對不要因為怕痛就嚴重限制自己的生活,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始動起來,哪怕只是一天出去公園散步十分鐘。學習與病痛共處,但試著從接受中再度走出去。美國心理大師亞隆在他的自傳裡也提過,自己曾經有過長達一年半的時間不知得了什麼怪病,就是整天沒有精力、連床都下不了,後來實在受不了了,他硬逼自己每天去健身房,就算身體百般不願意,也要持續不斷地進行鍛鍊,才終於慢慢恢復了健康與正常的生活。
節目最後,主持人提出了在英美針對防治自殺最新的做法,就算不是受過訓練的專業心理醫生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----第一,當然是主動關心周圍的人,尤其男人們都不說,身邊的人更要細心察覺並且主動詢問,而且他們需要的只是“傾聽”!!!!!!記住,千萬不要批判或是給意見。第二,有時候直接點名說破是必要的,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尷尬怕冒犯別人,但是當開口問對方“你沒有想要做傻事吧?”卻是很有效的,那會讓他們卸下心防,原本不知道怎麼啟齒的秘密,終於找到機會可以訴說⋯
有自殺的念頭並不可恥,說出來之後通常就會覺得好過一些,事情便有可能慢慢開始好轉。我自己在突然經歷離婚與胎死腹中的時候都曾經想過,或許死亡是結束痛苦最好的方式;但在走過絕望的谷底之後,覺得活著真好!還能呼吸,就有希望!就很感謝生命!這個主題很沈重,沒有人會想要遇上,但有時憾事就是在最不經意的時候發生了,如果我們多點察覺留心,可能因為一句簡單的問候,就有機會挽回一條寶貴的生命。
claire最新出版的書籍”失去之後“可按此購買
博客來:http://bit.ly/2Hs45XT (有電子書版本可下載)
時報悅讀網:http://bit.ly/2tBvm8i
Comments